關係中的永恆定理

很多人看了網路的文章和影片(包含我們的在內)說的一些關係方式,諸如「DHV」等等,就會將之奉為圭臬,認為只有奉行這些原則,才是好的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。
 
但誠如我們的宗旨「沒有好壞對錯,只有因果」,沒有什麼東西是一定好的,我們說的話也是。所有的事情在不同的前提下,都會有不同的效果,放在不同人身上的功用也不同,絕對沒有什麼叫做「這才是對的」。
 
當你心中認定了某個準則才是正確的,那你的行動範圍將會被自己的框架給限制住,通常會形成「限制性信念」,而「限制性信念」就是讓你無法大幅度改變的主因。
 
「限制性信念」就是成語說的「畫地自限」,這種信念不僅僅只影響了你自己的行為,也影響了你怎麼看待別人,也就是我們說的「標籤」,「標籤」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框架。
 
當你用標籤限制了自己與他人的行動範圍之後,就會無限延伸出各種不同的「應該」與「不應該」。例如,當你覺得要維持及展示自己的價值才會被喜歡(簡稱DHV),這個觀念本身對你而言是「對的」,所以你會用這個標準作為行動準則,任何被你視為會讓自己掉價的事情,都會變成「不應該」做的事,這就大幅降低了我們行動的範圍。
 
「應不應該」以及「對錯」是我們用來偷懶的方式,也就是「捷思」。捷思可以讓我們快速判斷行為,但也直接框住了其它的可能性。以剛才說的DHV為例,如果全部的事物都用「讓自己保持高價值」為準則來判定的話,可以節省我們非常多的時間以及腦力,這會讓我們的行動變得非常輕鬆而且果斷,但也因此讓我們錯過了思考其它可能的機會。
 
「怎樣才對」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標籤,對錯會隨著立場和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。就像現在很流行正能量一樣,大家都提倡要跟正能量的人來往、要充滿正能量,但這只是對某些人來說適用而已,這也只是這個時代的流行,在過去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代,我也沒聽哪個詩人鼓吹過需要什麼正能量。
 
當我們抽掉了對錯的想法,也就是脫離捷思的思考範疇時,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該做什麼?什麼才是對我們想要達成的結果有幫助的呢?提供一個簡單的原則給大家,我稱為「補正」,你可以將「補正」取代「對錯」,成為你新的捷思系統。
 
我們認為最好的狀況叫作「中庸」。有光就會有暗、有太陽就會有陰影,所以不需要將自己走向極端,就像太極的陰陽調合一樣,太極之所以完整,是因為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盛極必衰,否極泰來。這是世界運行的真理,不變的軌則,當然套在人際相處之間也是一樣。
 
一個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,必定也有他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心酸,叱吒風雲是他的陽面,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心酸則是他的陰面。他的陽面長期在外受到大家的認同,這會讓他更不敢將陰面曝露在外,這時,要接近的就是他的陰面;一個可愛柔順的人,必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觀,可愛柔順是她的陽面,自己的想法和世界觀是她的陰面。陽面是她長期以來的生存模式,這時,要肯定的是她的陰面。
 
每個人都有陰陽兩面,根據不同的情況展現出不同的面向,不管在吸引還是長久關係之中,最好的方式都是補正。簡單來說,對方脆弱的時候,你要能提供堅強的保護、對方要面子的時候,你要能柔軟相處、別人只看到他的陽面,你就去接受他的陰面,而不是只會一味的使用招術或堅持要保持自己的價值,當你不顧時宜的堅持某個方式時,只是另一種面向的限制性信念。
 
所以要不要主動?要不要頻繁的邀約?要不要每天聊天?這些全都是看對方的狀況來進行補正。如果對方是一個被動的人,你也堅持著自己的高傲,我想你們也很難有什麼進展。書上告訴你要打壓女生,但如果這個人的個性和你們現在的關係根本不適合,那你也只會吃鱉。一切都是因人、因時、因地制宜,沒有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招。
 
陰陽補正的方式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,和同儕、同事配合的時候,也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補正,這就是大家說的「互補」。
 
你補正的範圍有多大,則取決於你的彈性有多大。不管是什麼關係都一樣,當你在沒有搞定好自己就想要補正的情況下,你就會容易淪為討好。切記,重心放在自己身上,焦點放在他人身上,才能在不失去自己原則或迷失自我的情況,達到彈性的最大值。大多數人都是將重心放在別人身上,因此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,焦點就在自己身上,所以無法感受到能量的變化與流動,也無法察覺對方的心情與當下的氣氛。
 
「補正」是建立關係的最快、最輕鬆,且最有效的方式,所有的人際關係問題幾乎都可以用「補正」來解決,而「補正」則與「彈性」有絕對性的相關。能隨時地補正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,也就是我們說的「自在」。
 
當你能自在的與自己相處時,不論任何人跟你相處都會是自在的,這時候的你,才有能力去觀察並調控所有的氛圍。
 
BY 亞瑟

2 thoughts on “關係中的永恆定理

Comments are closed.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