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自我的病態式成長

 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,討論到一些關於自我突破的狀況。友人跟我說:「我自己學了這幾年的心靈成長,也看了、帶了這麼多人,我發現一直追求成長,在某方面來說真的是很病態的一件事,那是一種透過消費自己來達到的成長的滿足感。」

 
  他說的狀況,我也深有同感。不僅是在心靈成長的領域裡,我發現許多人都在各個方向裡,持續進行消費式的成長。
 
  人們喜歡成長茁壯的感覺,這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、人生不是被白費的,不論成長的是什麼方面,我們都「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」。為了讓自己能持續感覺到「我正在變成一個更好的人」、「我的人生很有意義、很充實」,最後有些人選擇的方式就是自我消費,也就是透過挑自己的毛病,來找到自己還可以進步的地方。
 
  這種自我消費的方式,也就是我認為的「自我攻擊」。為了讓自己得到成長的充實感,不惜用攻擊自己的方式,來推動自己往前,長久下來,只會讓內在的價值崩壞殆盡,縱使外在或心靈課題獲得了什麼成長,我也不認為這是真的。當一個人無法從內在建立自己的價值,而必須透過「成長感」來建立時,這就是一種自我價值外求。
 
  我看過許多人不停的將自己「問題化」,他們永遠都在找自己的問題、永遠都在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有毛病,透過「找出問題」、「解決問題」,來求得自己更接近完美的幻覺,來感覺自己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」。
 
  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」這句話,老實說,真的很令我作嘔。我不知道「變得更好」是以什麼樣的基準點去做衡量,最後得出「更好」的結論。我有些學生,以前因為長期的缺乏自我價值感,於是只能不斷追求別人的認同,做盡各種努力,只為了讓別人說自己「變得更好」,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。花了這麼多年追尋那些別人口中的「好」,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痛苦、累積了更多委屈,最後以失控、暴食、憂鬱⋯⋯等各種不同的形式將這些情緒宣洩,卻又只得到了別人說一句:「我覺得你有問題。」到頭來,追尋別人的認同終究還是一場空。
 
  進步的確帶給人充實感,但就像我以前提過的「精實焦慮」一樣,當一件事情,不論什麼樣的事情,變成了一個執念、一個非達到不可的目標之後,事物的本質就改變了。從最初只是單純的感到開心、愉快,變成了只要達不到就感覺痛苦不堪,達到也只是短暫的滿足感。當「進步」或「變得更好」變成了一個這樣的存在,它就成了另類的毒品,必須定期施打才能緩和我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或人生沒意義的空虛感。當我們看待這件事的角度變成這樣時,這件事本身就成了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要這麼努力的求進步?」又或者說:「為什麼不進步、不變得更好、不精實,你就會這麼痛苦?」
 
  就像我們不可能強迫植物迅速成長一樣,我們也無法強迫人在一夜之間成長到哪裡去。遇到問題就解決,沒有問題就好好的快樂過生活,不要給自己找麻煩、不要挑自己的毛病,這是我認為比較健康的生存狀態。人生通常沒有順遂到我們不會遇到問題,既然遲早問題都會來,何不好好享受還沒看到問題時的生活呢?當問題來了再好好的去面對就好,何苦要給自己找這麼多麻煩、一直想辦法貶低自己呢?
 
  挑自己毛病,除了能讓我們繼續找到自己的問題來解決以外,還有另一個好處叫「負責感」。有些人挑自己毛病並不是為了真的去解決那些問題,只是想讓自我感覺良好,有一種「嗯嗯,我有為自己負責哦!我有做點什麼哦!」的感覺。當他們將自己的問題精確的整理出來之後,多半會得到一個「唉,我好像有病」,或是「唉,我真是一個很糟糕的人」這類的結論,然後就啥也不做。
 
  有些人則是會拼命將自己歸類到精神疾病區,希望自己的症狀越嚴重越好。這倒不是完全因為他們不想解決,而是因為他們喜歡這種悲劇主角的感覺,在一陣滂沱大雨之中仰天長嘯的悲壯感,真是令人感到舒爽。這種「我好慘」的感覺,讓他們不自覺的產生了一種優越感,一種「誰能比我慘」的優越感。
 
  不論是哪一種狀況,我覺得硬要對自己雞蛋裡挑骨頭都是沒必要的,這除了讓自己過得很痛苦很辛苦、把自己的價值感破壞光以外,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好處,對於真正的進步效益也不大,最主要能得到的還是那種爽痛爽痛的快感。
 
  當然,如果你覺得嫌棄自己是你的興趣,那也挺好的,就好好接受自己喜歡嫌棄自己這件事吧!也不要把它當成一個問題,就像喜歡SM的人就是喜歡SM,無關乎什麼對錯,那種痛感就是讓他們覺得很爽,那就去吧!反正沒有妨礙到別人,自己又可以過得很愉快,何樂而不為?接受自己喜歡這種方式也是接受自己的一環,沒有必要因為別人說這樣很病態,就要強迫自己去調整。你的人生是你的,怎樣才會爽是由你決定的,何必讓不會陪伴你一生的人的嘴,來決定你未來的路呢?

Scroll to top